欢迎访问 种植舆情网!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互动交流

青年说理⑯|把现代特色农业这篇文章做好

发布时间:2025-09-25 21:27:01 作者:佚名   来源: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

  

  

  王杰: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近五年,获省部级及以上教学奖励20项,主持市厅级课题4项,公开发表论文5篇。

  

  农业系着国计民生,也系着每个人心底的乡愁;农业高质量发展,既是广西之傲,也是一道亟待破解的难题。广西依托林果蔬畜糖等优势资源,已成为国家重要的“果盘子”“糖罐子”“菜篮子”。广西水果年产量连续7年领跑全国;中国每三勺糖,就有两勺产自广西;全球每10朵茉莉花,就有6朵来自广西横州。然而,甜蜜、美丽的数据背后,广西农业发展也面临“大而不强”“多而不特”等现实瓶颈。如何将规模优势真正转化为质量优势?这是广西农业高质量发展绕不开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开出良方——“把现代特色农业这篇文章做好”。特色牌即王牌,就是广西从农业大区迈向农业强区的关键密码。

  盘清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家底。所谓特色,并非什么标新立异,而是立足于地域自然禀赋与文化积淀所形成的差异化竞争力。广西地处亚热带,光热充沛、水土独特,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横州茉莉花、百色芒果、钦州大蚝等一大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农产品,既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体现。地方特色文化则为农业发展注入灵魂,强化了差异化发展优势。龙脊梯田的稻作系统是当地农民适应山地创造的生态智慧,通过“千层天梯上云端”的壮美景观与红瑶民俗的深度融合,成功转化为知名文旅IP。“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如果忽视对本土资源与文化的深度挖掘和系统规划,仅靠简单模仿、急于求成,就容易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波动大,难以形成持续的竞争力。因此,广西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必须立足本土的资源禀赋、文化底蕴与市场潜力,以差异化定位引领产业升级,走出一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差异化发展道路,让农业真正扎根于本地、升华于文化。

  

  桂林龙胜梯田正值丰收季。记者 游拥军 通讯员 潘志祥 潘勇干 摄

  用好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创新利器。农业是人类古老的事业,也是竞逐科技的现代化赛道。近年来,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现代科技正深刻重塑传统农业,智慧农业呈现出蓬勃兴起、加速迭代的发展图景。在广西甘蔗主产区,依托遥感监测和智能收割系统,实现了从种植、管理、收割到加工的全流程精准管控,一台大型甘蔗收割机每日作业量超过100吨,相当于上百人的工作效率。当然,现代科技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意义,不只在于减负,更在于增值。芒果变身芒果干、茉莉花被提炼为纯露,农业产业链每依靠科技创新延伸一步,农业附加值就会有质的提升,农民收入就会有同步的跃升。在广西加快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的火热实践中,农业同样不能缺席、不能落后。用大数据为土地“把脉”,让无人机为作物“问诊”,用智能装备为农民“减负”,让农业这项人类古老的事业不断突破自然资源的约束与传统生产的效率瓶颈,焕发出现代科技驱动的时代光彩。

  擦亮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品牌。品牌是农业从产品走向产业、从地方走向全国的通行证。品牌不止于商标与包装,更是一种品质保证、文化表达与情感联结。近年来,武鸣沃柑、梧州六堡茶、融水灵芝等广西特色农产品,坚持通过品质坚守、文化叙事和市场创新,成功实现了品牌溢价,并带动了包装、物流、旅游等相关产业链的整体升级。不过,必须承认,虽然广西不缺优质的农产品,但在全国立得住、叫得响的“桂字号”大品牌却不多见。品牌不多、不亮,成了制约广西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梗阻、扎心短板。广西水牛奶产量全国第一且营养价值突出,却常因品牌影响力不足而长期困于本地市场,留下了“优质不优价、好货卖不远”的缺憾,道出了众多“桂字号”农产品“有品无牌”的共同无奈。当然,品牌建设不是简单贴标,背后是一整套从标准制定、品质控制、文化叙事到渠道拓展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农户等多方协同、长期耕耘。唯有把品质做实、文化讲活、渠道做通,才能让广西农产品从“特产”走向“品牌”,真正走进更广阔的市场、触动更多消费者的心。

  

  报纸版面截图


原文链接:http://nynct.gxzf.gov.cn/xwdt/sndjt/t26000028.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种植舆情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种植舆情网 zz-yq.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9690号-114

联系电话:010-56212737 15311203802 010-53326578
监督电话:13261336050,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spaqfz@163.com  客服QQ:2477399413 通联QQ:2243561739